土圭酒:丝路驼铃里的甘醇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5:47 点击次数:200
图片
大唐开元年间,沙洲(今敦煌)的商栈总飘着两味气息:驼粪的微腥,和土圭酒的醇厚。西域商人阿罗憾第一次闻到这酒香时,正用波斯银币换中原的丝绸,那股混着麦香与泥土气的甘醇,竟让他忘了讨价还价。
酒坊掌柜是个瘸腿老兵,姓秦,当年随薛仁贵征西时伤了腿,便留在沙洲酿酒。他酿的土圭酒有个讲究:依着土圭测的"日中无影"之日取祁连雪水,按"昼漏五十刻"的时辰下曲,连盛酒的陶瓮都要埋在鸣沙山向阳的沙土里,说是"借天地之气,养酒之魂"。
那年冬天,阿罗憾的商队遭遇沙暴,三十峰骆驼只剩五峰,水和粮全没了。秦掌柜见他们冻得嘴唇发紫,撬开一坛埋了三年的土圭酒。阿罗憾抿了一口,只觉一股暖流从喉头淌到丹田,连冻僵的手指都能屈伸了。更奇的是,随行的向导喝了酒,竟在漫天黄沙里辨出了方向,带着商队走出了死亡之海。
此后,阿罗憾每次来沙洲,必用两匹波斯良马换一坛土圭酒。他说这酒在西域能换十匹骆驼——波斯的王公贵族尝过之后,都说"比两河流域的蜜酒更烈,比罗马的葡萄酒更暖"。有次他带酒过葱岭,恰逢唐军与大食军队对峙,双方剑拔弩张时,阿罗憾舀出酒来请两边将领共饮。酒过三巡,唐军将领拍着大食将军的肩说:"这酒里有中原的麦子,西域的沙土,本就是一家味。"一场战事竟因这坛酒消弭于无形。
秦掌柜临终前,把酿法传给了胡商后裔。到天宝年间,土圭酒已顺着丝路传到君士坦丁堡。有位拜占庭使节在日记里写:"东方的酒,色如琥珀,饮之如沐日光,杯底似有驼铃轻响。"
如今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书里,还记着"土圭酒一坛,值丝绸三匹"的账册。那些埋在沙下的陶瓮,盛的哪里是酒,分明是丝路驼铃里的暖意,是不同肤色的人共饮时,流淌在杯盏间的文明与共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食指长短藏玄机:为何“食指长长,口袋光光”?
- 下一篇:没有了